香港年轻人一定要读懂中国

2017/09/22

       张利平——黑石集团大中华区主席、万科集团独立董事,曾经创立了华尔街在中国的第一个代表处,发行过中国第一笔全球国债,承销中国第一支全球发行股票。张利平已经在香港生活了接近25个年头。6月30日,亚布力论坛的三位编辑采访了张利平。


       “您在海外生活了30多年,时间比您在中国大陆的时间还要长,身份认同有发生改变吗?”


       “我就是一个中国人,不论我是在美国、英国还是任何一个国家,我都是这么认为的。我就是一个中国人。”张利平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我就是个打工的。我在哪里打工,就扎扎实实地做好这份工,扎扎实实地扮演你应有的角色。这是我为人处世的第一个原则。”


       “第二个,就是做人一定要低调。不管有多少成就,做了多大的事情,没必要刻意去宣扬,”张利平如是说。


       1993年,张利平被华尔街最著名的投行之一美林集团(Merrill Lynch)派往香港,为其创建中国业务部。那时候香港还在港英政府的统治之下,谈起他刚到香港的情形,张利平认为“那时候香港经济很一般,企业规模不是很大,股市也不怎么活跃。”


       事实也确实如此。九十年代的香港,除了几个老牌的英资企业规模较大之外,绝大多数上市的公司都只有几千万美金的规模。因为企业规模都比较小,所以当时香港的金融证券行业对许多我们现在早已司空见惯的做法毫无概念。


       不知道什么是“绿鞋期权”(Green Shoe Option,即超额配售权),不懂得如何进行全球配售,企业上市也不需要大型的路演。因为香港本土企业规模有限,而“没有内地的大企业到香港上市,根本就不需要搞什么全球配售与大型路演”。


       这些做法完全是由当时张利平工作的美林带入香港的,而契机正是内地的国有企业要到香港挂牌上市。那个时候中国政府批准了9家国有企业到香港H股上市,张利平带领美林的团队获得了其中3家的主承销资格,其中就有赫赫有名的“上海石化”。


       上海石化创下了两个第一:中国第一支全球发行的股票和第一支在香港和纽约同步发售的股票。在这个过程中张利平功不可没,但更重要的或许还是他对未来局势的预判。张利平在为上海石化制定路演策略时就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要告诉海外投资者,买上海石化就是买中国。”


       这句话一语中的,并且在之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逐步被印证,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香港经济得到内地的有力支持,从此“一发不可收”。“大量内地企业到香港融资上市,直接就‘带旺了’香港的资本市场,”张利平说道,“如果没有内地这些大企业到香港来上市,香港是很难有这么大的容量的⋯⋯现在香港效益良好的大企业几乎一半都有内地背景。”


       回归的这二十年,对香港来说意义非凡。


       当然,香港对内地的带动作用也非常显著。完善的法律架构、健全的会计制度,以及作为开放的国际都市对全球精英的吸引力,香港具备了诸多优势,这对内地金融与资本市场的开拓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张利平指出,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获得的绝不仅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内地的证券公司,上市企业本身乃至于相关的律师、会计等专业人士,都能够对国际资本市场的运作模式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要上市就得符合国际规则,所以重组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国际投资者的偏好,就会逼迫你去改变原有的管理体制,从而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张利平说。


       不过,当今的中国内地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因而有些人认为香港对内地的带动力不再明显。对此张利平持否定的看法。在他看来,“虽然内地的资本市场在发展,但香港也同样在发展”。更重要的是,香港作为一座国际性的城市,汇聚了全球最优秀的人才。这些精英人才与香港相对健全的法律、会计和审计体系,共同构成了香港的独特优势。


       “互相有竞争,但是又互相学习,互帮互补。”这是张利平对未来香港与内地关系的预判。他认为香港作为中国金融中心的地位在未来不会受到威胁,“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完全能够容纳多个金融中心同时存在。”而在这个基础上,香港与中国内地之间的协同效能与一体化趋势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结合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的“一带一路”战略,或许能够更好地理解香港与内地的这种协同。一方面,香港作为特区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特殊地位,能够在相当程度上降低政治敏感性。有些“一带一路”国家对中国内地企业直接的“走出去”非常敏感,但若是香港牵头投资的项目,敏感性就会低很多。另一方面,香港拥有一批非常优秀的律师与会计师。许多“一带一路”国家的法律与会计行业相对薄弱,内地企业在进入这些国家时如果能够借助香港的力量,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投资的风险。


       不过,随着香港与内地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深化,有些人也开始担心起深圳的地位。对于这样的声音张利平回应道:“千万不要忽略深圳!在今后香港与内地强化彼此间的协同效能时,深圳的地位会非常重要。”张利平特别强调一定要关注全球最大湾区,即“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


       所谓的粤港澳大湾区,指的是由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东莞等广东9座城市与香港、澳门两个特别经济区所形成的珠三角城市群。在今年4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见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时便指出,中央政府今年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事实上,早在3月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便已经提及过粤港澳大湾区。


       张利平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必然会让粤、港、澳三地的联系更加紧密,而深圳在大湾区中也将扮演“创新城市”的核心角色。深圳拥有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软硬件设施,同时也具备了相当成熟的创新与创业生态,绝不会因为香港与内地的进一步融合而被逐渐边缘化。正如张利平所说的,“香港是块福地,但也千万不要小看深圳!”


       张利平对香港的未来是非常乐观的,不过也存在一些问题让他颇感担忧。在他看来,香港当下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年轻一代。当今香港的年轻人远不如他们的父辈那般勤奋,在面对内地年轻人乃至全球精英的挑战时,很容易就会出现上不到好学校、找不到好工作等一系列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许多香港的年轻人没能正确认知祖国。“他们没有意识到与内地的社会、文化、经济、金融产生进一步的融合,对他们未来的个人发展,对香港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张利平说,“这一点他们是认识不足的。”在他看来,解决这个问题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解决香港年轻人教育、居住与就业等基本生活问题,“不过只要大湾区能够发展得好,这三个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其次是要加强两地之间的沟通交流,从根本上让香港与内地社会能够互相包容。最后则是香港政府要在这个方面上有更多的投入和努力。


       “香港年轻人一定要读懂中国与世界的历史,知道中国在世界历史中是如何发展演进的。同时,也要读懂香港本身被殖民的历史。”张利平说,“你更愿意永远都是殖民地的一个成员,还是愿意成为一个大国的国民,享受中华民族在世界之林的强国地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