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我们的大地

2025/09/19

我先分享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是关于“鬼城”的故事。在甘肃河西走廊旅游时,会发现一连串的“鬼城”——每隔100到200里地,就会在荒原、沙漠或戈壁中出现一座古老的城市,如今已渺无人烟。地质学家告诉我们,这些“鬼城”的形成原因,是地球在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以前,出现过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进而形成植被,最终演变成丰厚的草原。长期以来,甘肃河西走廊人烟稀少,自然繁殖的植被得以保存。然而,马可·波罗将东西方文明连接起来后,河西走廊成了重要通道。随着通道的形成和人流量增大,城市逐渐兴起,牧业也随之发展。甘肃的地质条件特殊,薄薄的植被覆盖在戈壁和沙漠之上,使得这一地区水草丰盛。但一旦植被遭到破坏,底下的戈壁和沙漠就会暴露出来,不再适合植物生长。

但是,人群聚居形成城市后,放牧活动大约三五十年内就会完全破坏周围的植被,导致整个城市周边沙漠化或戈壁化。于是,人们便迁移到下一个100到200公里外、仍有植被和丰盛草原的地方,建立第二个城市。然而,再过三五十年,新城市的植被又会被破坏。就这样,一连串的城市兴建,又伴随着一连串的土壤和植被破坏,最终使整个河西走廊从丰盛的草原带变成了戈壁滩。

地质学家指出,河西走廊的地质条件对植物生存极为脆弱,一旦遭受人类侵入或不合理开发,几百年内就会从原本丰盛的草原带变成戈壁带。

第二个故事关于蒙古高原。上世纪80年代我曾去过鄂尔多斯参观成吉思汗墓,它坐落在巴音昌呼格草原上,那时已经修建了一些旅游设施,比如很大的蒙古包。但我们去的时候,眼前却是一片黄沙,简直就是在沙漠中建起了一个蒙古包。为什么成吉思汗会选这个地方作为陵墓?当地向导告诉我们,当成吉思汗带着马队经过这里时,草高得能没过骆驼。成吉思汗作为蒙古族人,对草原有着无限热爱,当时巴音昌呼格草原被他认为是整个蒙古地区最好的草原,于是他说,自己死后要葬在这里,因为这里的草原最好。然而,当我们去的时候,却一根草都没有,全是沙漠。

向导说,上个世纪50年代,这里还是“风吹草低见牛羊”,草能把牛给盖住,牛走在草原里只露一个脑袋。到了上世纪60年代,羊走在里面才露一个脑袋。上世纪70年代,兔子在地上跑还能露出背来。可等我们去的时候,耗子在地上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因为已经一根草都没有了。也就是说,在短短四十年里,这片丰盛的草原就变成了沙漠。就这么短的时间,由于对地质条件认识不足,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成吉思汗当年认为最美的草原竟变成了一片荒芜沙漠。

幸运的是,大约十年前,我再次前往成吉思汗墓所在的鄂尔多斯,发现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那里有了一些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开始有草了。我们去的那天还下了几滴雨,要知道以前那里几乎是一滴雨都不下。据当地群众说,他们很早就完全停止在这里放牧,也不在草原上进行任何人类活动。三十年间,这片地方从沙漠逐渐变成了戈壁,又长出了稀稀落落的草。这首先说明,只要人类加以保护,生态是可以恢复的。其次,生态恢复的过程非常缓慢、异常艰苦。这里虽然长出了稀稀落落的草,但还不能称之为草原。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类在不了解地质环境条件时,开展的活动可能会对生态产生很大影响,而生态恢复又非常艰难。

有人说化肥是人类一项非常重要的发明,倘若没有化肥,粮食生产无法大幅增加,地球上的土地养活不了现在这么多人口。大量使用化肥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而这段时期,恰好世界人口高速增长。

然而,事物总有两面性。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长期不科学地使用化肥可能使土地失去活力。可人类不止要存活一百年,若地球上的土壤都被化肥破坏,我们的子孙后代如何生存?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人类该如何维持土壤的生命力?

如今,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以及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已深刻认识到要拯救大地,维持土壤的农业生产力,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条件。那么,该如何拯救我们的土地?有四个方面是应考虑并尽快实施:

第一是土壤休耕。休耕在欧洲已普遍实行,某块土地若今年确定休耕,就不能耕种,当然政府会给予相应补贴。第二年若想恢复耕种,必须获得政府批准。当然,中国也早就认识到休耕的重要性,我国古代也曾采取休耕制。然而,近代由于人口膨胀的压力,再加上化肥的作用——在化肥出现之前,土地不休耕便难有产出,而有了化肥,土地即便在非常贫瘠的情况下也能持续产出。因此,休耕越来越少。不过,现在很多具有科学认识的地区和国家,都开始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强制恢复休耕制。

第二是轮作制。对于适合休耕的土地,我们要尽量采取休耕制。对于无法休耕的土地,则进行有助于恢复地力的耕作,比如科学的轮作制,种植一些能恢复地力的作物。

第三是科学使用化肥。过去,种植过程中大量施用化肥,且往往只侧重单一的氮肥。人类目前还无法完全摆脱化肥,但要因地制宜,认识到化肥不是施用越多越好,而是要关注各种肥料的配比,综合、科学、合理地使用。

第四是秸秆还田。秸秆本身是地力、腐殖质的来源,未来要加强科研,研究让秸秆快速腐化的科学方法,以及适用于秸秆还田的农业机械,让秸秆持续向土地提供正向营养。

若能实现大部分秸秆还田,相信土地不会因耕作而导致土壤能力下降、肥力降低,能始终保持土壤的农业潜力和肥沃程度。所以,这是我们应该用科学解决的问题。

拯救我们的大地,是一项关乎子孙万代的大计,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动员全国乃至全世界农业领域的工作人员共同认识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让子孙后代拥有一个良好的农业环境。

(黄江南  著名经济学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