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要做好长期的抗旱适应对策

2023/01/16

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极端高温干旱持续了近3个月,降水整体偏少50—60%,川渝等局部地区偏少达到80%,导致江河来水持续偏少,我所在的武汉汉口,水位一度每天都创历史新低。


往年8、9月份,汉口平均水位可达24米,甚至达到28米,2022年比往年同期低了近10米,部分分叉河段江滩裸露,行人可以走到江中心。这是罕见的,一般这些江滩在秋冬季枯水期才会裸露,而2022年发生在本应是汛期的夏季。从水资源角度讲,汛期反枯主要有几大影响:


一、农业生产。高温叠加干旱,影响中稻和晚稻生长。好在近年长江流域的灌溉设施、水源建设取得很大成效,如果上世纪60年代,或者20年前发生这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农业损失会很严重。


我们有一个大致统计数据:2022年8月份长江流域干旱严重时,受旱面积近4000多万亩,但真正受灾、成灾的面积不多,因为大部分地区灌溉条件很好,粮食生产得到了保障。


在灌溉条件不足的地区和一些丘陵地带,芝麻、红薯、玉米等旱作物受灾较重。此外,9月是晚稻生产的关键时期,但此时长江流域干旱仍未结束,因此晚稻生产会受影响。


二、城乡供水。由于水位大幅下降,对部分取水设施的取水产生一定影响,导致城市供水比较紧张,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压力较大,长江委与各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应对。


三、水力发电。由于江河缺水,水库也处于低水位运行,部分水库甚至接近死水位。因此,水库蓄水优先用于保障城乡供水、灌溉以及保护河流生态,水力发电靠后。四川省80%的发电量是靠水力发电,由于2022年夏季来水不足,导致四川今夏电力短缺。


四、航运。到9月下旬为止,长江中下游干流尚能保证6米深的航运水道,如果水位再降,航道就难以维持。


五、生态。2022年农业生产、城乡供水有良好的应对措施,但河流生态受影响较大,也缺乏有效应对。往年5、6月份,长江流域汛期来临,鱼类产卵后正好遇到7、8月份水位高涨时,江面和湖面宽阔,适合鱼类栖息和觅食。2022年汛期反枯,尤其两湖地区枯水期比往年提前2—3个月,湖泊水域大面积缩减,鱼类栖息场所受到很大影响。如果秋冬季水位继续处于低位,对湖区生态、候鸟迁移都会带来严重影响。


人类发展进程与气候变化之间,有一定规律可循。在很大程度上,人类历史是抵抗自然灾害的历史。


早期,人类对自然灾害抵抗力较弱,往往一场干旱就会导致严重饥荒以及人口迁移和社会变迁。举个例子,如果北方气候变冷、变干,游牧民族就会向南方迁移,引发与南方农耕民族的冲突、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战争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发生的,南北气候变化是战争的一大背景。此外,严重自然灾害容易导致农民起义,引发进一步的社会变革。


随着科学水平提高,人类对自然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能力也显著提高,比如2022年长江流域极端高温干旱是自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汉口水文站创下近百年来同期最低水位纪录,这么严重的自然灾害没有造成严重灾情,说明人类现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正在增强。


长江流域现有5万多座水库,为2022年保障城市供水、农业灌溉发挥了特别显著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些水利工程设施,可能会引起比较严重的、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非工程措施进步也比较大。在2022年年初,国家气候中心、长江委都预测到2022年是偏干年,尽管我本人没想到会如此严重,但大家确实是有预测的,在水利工程调度时就提前做了安排,包括实行水库联合调度保证供水等。一旦出现严重干旱,不管是长江流域还是其他地区,都有灌溉和保供水的应急预案,这些措施保障了社会稳定和粮食丰收。


相对而言,长江流域防洪保障能力较强,抗旱减灾能力相对较弱。以往大家普遍认为,长江流域是丰水区,防洪是天大的事情,但对近年频发的干旱态势重视不足。


事实上,近20年来长江流域已经发生多次严重干旱,只不过2022年尤为严重。未来,长江流域的抗旱工程建设和非工程措施要进一步加强,提出更多适应性对策,在经济、社会、政策、法律等方面更好地适应干旱趋势。



(许继军|长江科学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长江委长江经济带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