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碳中和经济

2021/10/08


2002年,我去攀登了非洲的最高山峰——乞力马扎罗。乞力马扎罗曾出现在海明威的小说里,它是一座靠近赤道、常年积雪的雪山,但是由于气候变暖,它的雪顶没有一片雪。这让我非常震惊。我终于意识到,无论是个人行为、企业行为还是国家行为,都深深影响着气候变化。


自那之后,我就开始带领万科走上一条低碳、环保、绿色之路。住建部2007年公布了“绿色建筑三星标准”,万科是第一个所有建筑体系都达到该标准的房企。我们还联合中国城市发展联盟推广绿色住建,推广节约的生活方式,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们要把这种发展模式推向国际,让全世界了解到中国在做什么。


所谓“碳减排强度”,不是说减少碳,而是放缓碳的增加量。虽然追求低碳环保会增加企业成本,但长远来看却是很有裨益的。


十二年前,我率领一个中国企业家代表团参加了UNFCCC-COP15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在此次大会上,中国政府第一次向国际上承诺:中国要在2020年碳减排强度降低到40%—45%。当时代表团的三位成员代表了中国100家企业参加了大会,2019年我们再去参加该会议时,代表的却是背后的100万家企业。企业从100家发展到100万家,速度非常快。这说明中国做绿色、低碳和环保的企业数量有所增加,并且与政府、国际NGO组织联手互相促进和发展。


在2009年召开了UNFCCC-COP15大会后,中国发生了一个较大变化,党中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保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2015年12月,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全球气候变化新协定《巴黎协定》,中国与其他联合国成员国在如何共同减排、承担责任上,达成共识。中国政府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特朗普政府上台后退出了该协定。


与美国态度不同的是,即便经历了2020年新冠肺炎病毒的肆虐,在2020年9月的联合国会议上,习近平主席依旧向全世界作出了承诺:中国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除了主动承担大国责任之外,中国也步入了“碳中和经济”的模式。


与碳减排、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概念相比,“碳中和”的要求显得更明确,想要实现这个目标,仅仅减碳还不够。从供给侧来说,需要提供足量的绿色能源;从消费侧来说,企业要提供足量的绿电供应供用户消费。在消费的过程中,不仅要尽量用绿电,还要平衡买碳指标,用碳汇交易所限制碳排放。


作为房地产发展商,万科曾在减碳、绿色的道路上充当先锋。如今,“碳中和”目标也更加适合全球发展的需要。万科在发展新的建筑时,制定的指标会更高、承担的责任会更大。按照现在的统计数字显示,已经建成的建筑物消耗了42%—43%的碳排放。建筑物碳减排30%难度不大,但仅仅依靠建筑物本身的减碳是不够的。


小到一个20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大到一个城市,想要实现碳中和,“社区”就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说在深圳大梅沙的万科会议中心,我们初步确定划一个两平方公里的试验区,这个试验区有山有海。虽然现在海洋能源的发电形式和商业化还并不成熟,但只要了解光伏发电走过的道路就知道,未来海洋能源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2009年,中国的发电效率是13%,成本非常高,一度电的成本是2元。十二年过去了,现在光伏发电的效率从13%提高到23%,发电成本也大大降低,新的技术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会用更多的新兴工具改变消费方式,从而达到碳中和目标。就社区概念来说,可以改变社区成员的生活习惯,减少污染性的交通工具。此外,想要减少或杜绝浪费,可以将这些浪费的资源换算成碳指标,有效减少碳排放。


我成立了基金,用以推动建立碳中和平台,取名 “生物圈3号”。根据双碳经济未来的要求,一方面,需要政府自上而下地将政策贯彻落实下去;另一方面,需要企业和社区自下而上地与政府力量联合起来,共同推进“双碳目标”。



(王石  万科集团创始人兼董事会名誉主席、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