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宁:中国经济何以增长

2018/03/08

四大因素


       中国40年的高速增长大概有四个因素在支撑。


       第一个因素,规模巨大,而且长期处在结构性短缺。那个时候我们买布需要用布票,买什么东西都需要用券,后来一个消费热点跟着一个消费热点,而且都是实物性的消费热点,这就带动了制造业。


       第二个因素,高储蓄率。中国人崇尚节俭,不愿意借债,“无债一身轻”。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计算,在改革初期我国国民储蓄率就超过30%,2000年超过40%,2008年超过50%,现在大概是48%、49%,全世界最高,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非常重要,它是国内资本积累的来源,高储蓄就可以支持高投资,高投资就可以支持高增长。


       第三个因素,国外有技术来源,光有钱不行,资本和技术的结合才能形成产业。我们在高增长时期时,技术起点很低,中国和国外产业技术差距非常大,那时我们需要的技术在国外往往是成熟的技术,甚至是过时的技术,所以我们买技术非常容易。这对中国的发展非常有益处,因为我们不必搞自主研发。自主研发投入很大,时间很长,而且还有风险。我们直接买国外成熟可靠的技术、产品甚至生产线,就可以直接完整地形成中国的新产业,这实际是一种后发优势。事实上我们40年的后发优势用得非常好。


       第四个因素,低成本,主要是人工成本、环境成本低。低成本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竞争优势,只有穷人才有。我们的竞争对手既难以仿效,也无法抗衡。建立在低成本基础上的企业和产业竞争力非常强,前些年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只要中国企业能做的,都能和国外企业做的一样好,国外企业就要退出去或者搞贸易摩擦。


       这四个因素,除了高储蓄率之外,都是穷的因素,都是后发的因素、赶超的因素。这四个因素的结合,恰恰构成了制造业发展的条件,所以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不是偶然。这期间中国指导产业发展的基本循环都是这样的:收入提高,市场形成;国内储蓄和国外技术结合,马上形成自己的产业;依托很大的国内市场,发展企业;一旦国内市场饱和,企业可以外向型发展,利用低成本优势挤占国外市场。

 

四波发展


       这40年高增长,我们国家经过四波发展。


       第一波以轻纺织业高速发展为代表。


       第二波以家电产业为终端的产业群为代表。1985年到1990年,当时的日用消费品需求得到满足后,家电市场开始形成,中国的家电产业从无到有进入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如彩电、冰箱、洗衣机等。从家电产业开始我们就依靠产业技术,我们引进113条彩电生产线,80多条冰箱生产线等等,使中国成为一个家电出口大国。


       第三波是基础设施和原材料工业的产业群,1990年到2000年是大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消费热点开始分散化,当时基础设施和原材料的瓶颈非常突出,交通紧张、能源紧张、通讯紧张等等,这波产业发展我们仍然依靠引进技术。比较典型的是通讯产业,我们从七个国家引进八种制式,国务院曾经非常担心,那时候叫“七国八制”,到2000年左右我们国家

通讯业开始增长,华为、中兴等企业开始进行海外发展,依托低成本挤占了很大的海外市场。


       第四波以住房、汽车产业为终端,2000年到2012年,我们进入一个汽车和房地产发展业最快的时期,2000年到2010年中国的轿车产量增加了15倍,房地产也高速增长,销量面积年均增长19%,这一层次的产业带动力非常强,这十年成为中国重化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


       大家需要注意一个数字,中国的钢材产量2000年是1.3亿吨,2010年达到8亿吨,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看到,我们现在所谓的产能过剩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高增长必然性


       这是中国四波经济发展的状况。简单回顾这40年中国经济高增长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出两个最基本的结论。第一,中国40年的高增长有必然性和合理性,它的基础是市场和产业的相互促进,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一个消费热点接着一个消费热点,而且都是实物性的消费热点,我们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层次不断上升。以前中国只能提供自行车市场,现在我们可以提供汽车市场,前若干年我们需要的汽车是普通面的,现在需要的是高档的,市场的层次一直在上升,规模在扩大。


       随着新市场的形成,国内的储蓄和国外的技术结合,新产业可以马上形成。所以我们的结构升级非常快,新产业的发展非常快。而新产业的附加值更高,可以给居民带来的收入增长更高。所以这40年的高增长,我们处在一个自我加强的正反馈的过程中。市场在前面带动,新产业在后面支撑,自然是一个高速增长,有必然性和合理性。


       第二个结论,经济增长的基础是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40年的高增长并不是在一个产业层面上的增长。我们的主导产业上了好几个台阶,结构升级是基础,经济增长是结果。假设我们在高增长的过程中,主导产业升级停顿,比如在家电之后没有新的产业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停滞了,因为靠原有的产业不可能无限的提供市场,必须不断升级产业结构,不断出现新产业,才可能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这个结论我们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去表述,今后若干年我们要想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持续增长,前提必须是实现中国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如果今后我们不能实现中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我们的增长也是很难持续的。


       那么,怎么评价中国40年的高增长?它是成功的发展实践,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由于这40年的高增长,都实现了飞跃,这40年把中国从一个低收入国家一直带到中等收入国家。在2010年中国的高增长结束的时候,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年我们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的第一大国,这40年高增长无疑是成功的。


       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前4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相对是比较容易的,因为我们是处于追赶和模仿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后发优势,在享受别人的现代化成果。我们靠技术引进至少可以保证在技术上不走弯路,所以我们在赶超学习的过程中相对比较容易,同样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这样的发展方式,具有一个阶段性的特征,它是不可持续的。


       这个不可持续在于我们这样的发展过度依靠低成本,过度依靠外部技术,在特定的时期是可以的,但是不可能永远如此。因为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环保要求的提高,一个国家不可能长期保持低成本,而且一个大国也不可能依靠别人的技术实现自己的发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