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锦松:香港:高增值合伙人

2017/09/22

       2017上半年为“一带一路”的战略开动发展迎来关键性的一刻,5月15日在北京闭幕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宣告了“一带一路”从蓝图愿景进入全面开展的重要性阶段。出席论坛的各国与地区领导人,彼此达成了一些共识,为“一带一路”国际之间的合作规划制订了路线图和机制,还达成了两百多项合作成果,在更广阔的范围、更深的层次上对“一带一路”形成强有力支撑。


对外开放战略新格局


       国家主席习近平随后七月初到访欧州,出席德国汉堡G20高峰会,和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进行更深入的交流,鼓励中德两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开展更多务实的合作。


       根据国家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7年1到5月,国内企业至今共对“一带一路”沿线的45个国家进行了超过50亿美元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这些资金主要流向新加坡、老挝、印尼、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柬埔寨、俄罗斯等国家地区。对外承包工程方面,内地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61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1800多份,新签合同额逾300多亿美元,占同期国家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一半;完成营业额达200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一半左右,同比增长5.6%。


       上述列举的一系列最新进展与实际统计数字,很清楚地告知我们、告知全世界,“一带一路”已不再是一个概念构想,而是一个全新的中国对外开放战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新格局已经成形。


合作与机遇


       “一带一路”大战略框架涵盖亚欧非大陆,涉及65个国家地区,这些沿线国家现时的GDP总量达到22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30%。


       按官方以及一些研究的数据推算,在经贸领域,中国在未来五年将进口超过8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直接投资超过7500亿美元,出境游客预计超过5亿人次,这将为内地以及世界各地的企业带来巨大商机。有关政策进一步推动全球化进程,既创造大量的机遇带动亚非及欧洲不同国家的发展,也有助于缩小全球经济发展贫富悬殊差距,让世界整体经济更加繁荣和公平。


       高峰论坛已规划出合作路线图,确定了一些重点合作领域,国内企业可以在加强创新合作方面把握更多的机遇,同时发挥自己优势,比如内地现已发展相当成熟的电商服务,将来可以借“一带一路”扩展至沿线国家,协助建立一条创新产业带。


       未来,基础设施建设将是“一带一路”重中之重的发展工程。要联通多国多条的“经济走廊”,沿线地区将不遗余力地推动公路、铁路、港口、海上和内河运输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促使中外企业在航空、能源管道、电力、电信技术等领域开展更广泛合作。


       内陆铁路运输将来会是一个有很大增长空间的行业。这里我特别举一个例子,中国内陆地区横贯欧亚大陆的大通道代表作“中欧班列”,至今已累计开行超过4000多列。今年上半年,中欧班列的增长率就超过50%。


       透过这条亚欧通道,欧洲货物利用火车运输到内陆,再转运分流到东京、首尔、吉隆坡、曼谷、香港等各亚洲城市。作为欧盟经济火车头的德国,已占去中欧班列一大半的车次运量,欧洲最大的内陆港德国杜伊斯堡(Duisburg),已成为“一带一路”重要交通枢纽,几乎每天都有一班来自中国的中欧货物班列抵达。我认识的一些在国际企业担任要职的商界朋友,最近都不约而同向我提及,他们旗下的国际货运已减少海运的比例,一步一步“转乘”这趟列车。


风险与挑战


       “一带一路”开局美好,前景亮丽,但世途有时也必会充满风险与挑战,所以我们要更好地管控风险,才能把握机遇。纵观全球局势,我们必须承认“一带一路”确实面临不少困扰与挑战。


       一些国际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经济不景气、前景不明,各国经济发展进入增速缓慢的新常态,中国经济也告别过去高增长时代;而国际间近几年油价暴跌带来了骨牌效应,如海湾国家经济摇摇欲坠、难民潮引发的东欧和欧盟内部不和、不少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等等,“一带一路”在当前的动荡国际局势下开动引擎,意愿良好但国际风险不容低估。


       在国际贸易发展低迷情况下,过去在中国发展的一些高端制造业有向发达国家回流的迹象,低端产业为寻找更廉价的成本等因素,又流向南亚国家,全球贸易格局调整,明显对中国传统贸易构成挑战。在当前这种经济新常态下,国家对外开放经济发展过程中,难免暴露了一些自身问题,例如经济发展欠缺多元化,资本、高端技术、人才竞争与创造力等方面的力度都还不够。


       “一带一路”诞生在这一新时代,作为国家应对新时势、适应新形势的大政策,所有希望投身“一带一路”的中国企业和人事,都应思考如何应对时局、解决问题。“一带一路”可以创造许多的机遇,但把握机遇首先要掌握形势、管控风险,这正是此次夏季高峰会提及的核心主题:稳健致远,创新求进。


“走出去”:地区融合与信任


       从历史发展来看,每一次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沟通融合,都会给中华民族带来全方位的整合壮大;“一带一路”毋庸置疑可使中国经济更上一层楼,为内地企业创造是很大的机遇,但中国过去近40年来经济迅速崛起的经验显示,一些周边国家、地区对内地企业“走出去”总会缺乏信任感。


       内地企业普遍缺乏宣传,个别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也有所欠奉,尽管很多内地企业对“一带一路”表现踊跃,但不少沿线国家却希望香港的企业可以在其中作为第三方投资者,扮演有效的第三方股东,平衡双方利益。这无疑为香港创造了非常独特的机遇,但另一方面也恰恰反映出内地企业对于国际社会和所投资国家、地区缺乏必要的了解,企业本身没有培训跨文化的管理人才,导致在融入当地社会时显得吃力,甚至出现磨擦及文化冲突等等。因此,内地企业进军海外,特别需要寻求一个第三方投资者进行合作,而这个第三方必须是一个具有国际先进观念,而且能为内地企业发挥高增值服务的合作伙伴。


香港角色:高增值合作伙伴


       再从历史发展来看,每一次中国有重大的政策改变,香港最终都会受惠。“一带一路”可为香港经济更上一层楼提供全新的机遇。而针对内地企业“走出去”的问题,香港作为“一带一路”的一个重要支点,中国境内最国际化的城市,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世界上经济“五流”(人流、物流、资金流、服务流、资讯流)最融通的地区,这些优势都可以让香港扮演“高增值服务提供者”的角色。


       “一带一路”作为国家重大的发展战略,以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和1000亿美元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平台,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主权国家为信用担保,“一带一路”要进行融资行为,与全世界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沿线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内地的众多省市都会积极竞争这张“融资许可证”。


       6月16日,亚投行第二届理事会年会在韩国开幕,理事会再批准汤加、阿根廷和马达加斯加成为亚投行新成员,至此,亚投行成员总数扩至80个,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更应顺势而为登上这一快车。


       根据亚投行的估计,“一带一路”基础建设资金需求将达26万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将从市场筹集,因此香港可利用自身优势,为此庞大的资金需求作筹集平台。香港的一些家族基金更可以承担资金对冲风险,而保险公司则可担当化解风险的角色。


       中国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上,最欠缺的是国际化的专业管理人才,而这方面也是香港的优势。香港在多个专业服务领域拥有国际人才:法律仲裁、会计、航运、物流、市场推广、销售、品牌管理、各类咨询服务、工程项目管理等。香港的专业人才对于祖国、欧美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商业实践、法律文化均有深刻了解。香港发挥各方面优势,既有助内地企业加强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法律商业环境,也可进一步吸引沿线地区的企业、机构和专业人才来港落户。


       香港现时拥有全球领先的公共设施管理企业(机场管理局、港铁、医院管理局、各级教育机构等),这些都可以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帮助当地发展,从而使香港建设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基地。


       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竞争模式已从要素禀赋竞争转化为资本与技术竞争,迫切需要高增值的合作者伙伴。香港得天独厚,应把握“一带一路”机遇,争取占据制高点,明确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顺势发展成为未来亚洲的创新、创意、创业中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