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中国商帮,黑龙江商人群体(龙商)总带着股特别的“东北劲儿”—— 既有 “大东北” 文化里共通的豪爽敢闯,又蕴藏着独属于这片黑土地的坚韧与智慧。以前大家提起东北商会,多是 “打包” 看待,可这些年不一样了:龙商大会一年年办起来,从哈尔滨到牡丹江,第三届龙商大会刚在牡丹江落幕;我们还搭建了“Hei Talk”平台,组织全国龙商去各地优秀企业交流,就是想凝聚散在外的 “龙江力量” ,也让更多人看见龙江品牌的潜力。
其实龙江的品牌底子一直不差,只是早年总困在“地域圈” 里。要知道,黑龙江曾是重工业 “老大哥”,和辽宁 “辽老大” 一起见证过工业辉煌,后来又靠着黑土地成了 “中国粮仓”——可也正因为对农业的依赖,民营经济早期发展慢了些,不少好产品就守着东三省过日子,觉得 “把家门口市场做好就够了”,慢慢就有了 “龙江好货难出关” 的情况,和 “投资不过山海关” 成了反向映照。但你要是真去龙江走一趟就知道,本地人口口相传的品牌可不少:可能是巷子里那家红肠店,也可能是奶奶常买的酱料,只是少了点 “走出去” 的勇气和方法。
好在这些年,越来越多龙江品牌打破了这个局限,走出了各自的破圈路。最让人骄傲的当属飞鹤,第三届龙商大会特意把“龙商骄傲奖” 颁给了飞鹤集团的冷友斌会长,他确实配得上 “带头大哥” 的称呼——飞鹤没有满足于做简单的奶粉加工,而是精准聚焦固态奶粉赛道,尤其是婴幼儿配方奶粉,直接从 “做产品” 跳到 “做品牌”;后来还把营销总部迁到北京,吸纳全国的人才,现在谁提起国产乳业,都得说句飞鹤厉害。
还有些品牌走的是“小而精” 的路子,比如喜家德水饺,从鹤岗起家的时候没有人能预料到它能火遍全国,最早我甚至它以为是日本品牌,后来才知道老板是鹤岗人——它就靠 “现包现煮” 的实在和标准化运营,慢慢跳出了 “东北餐饮” 的标签;比优特超市更“绝”,英文名叫 “Best”,在东三省硬是把跨国超市比了下去,几乎占据了当地超市市场的全部份额,靠的就是摸透了东北人过日子的需求,扎根本土反而做出了大动静。
龙江酒业的两个代表也特别有意思,“北大仓”和“老村长”走的是完全不同的发展路线。北大仓在东北的市场占有率超30%,最近还新出了 “贵妃” 系列,广告语 “我爷爷的爷爷喝过的酒” 一出来,老东北的情怀就拉满了,稳稳守着本土市场再谋突破;老村长则剑走偏锋,不搞复杂包装,专做 “光瓶酒”—— 把成本都花在酒本身,主打高性价比,没怎么在市面上打广告,却悄悄卖进了南方农村,成了不少人日常喝的亲民酒,这才是真正抓准了大众消费的需求。
最让人惊喜的是龙江的科技力量,以前总有人觉得“东北出不了高科技民营品牌”,可东软和强脑科技偏要打破这个偏见。辽宁的东软集团以东北大学的技术积淀为依托,从校办企业起步,凭借及时的市场化转型,如今已成为全国知名的软件巨头;强脑科技的韩璧丞更让人惊喜,这位从牡丹江走出来的哈佛学子,在杭州创业研发出的脑机接口技术,不仅让强脑科技跻身 “杭州六小龙”,还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第三届龙商大会把另一个 “龙商骄傲奖” 颁给他,就是想告诉大家,龙江不仅能出实业老板,还能出顶尖科技人才。
说来说去,龙江品牌的根,始终在那片黑土地上。这其实也提醒我们,黑土地不是“无限提款机”,要先保护好才能谈发展。现在大家也慢慢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进行轮作休耕、生态农业,就是想让黑土地一直保持肥力;要是能出明个 “黑土地认证体系”,用区块链溯源让消费者看到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那 “黑土地” 就不只是个产地标签,还能变成龙江品牌的 “信任名片”。比如龙江小吃要是能强调 “用黑土地种的玉米、大豆做食材”,酒业突出 “黑土地粮食酿造”,慢慢就能形成一个 “黑土地产业圈”,让好资源真正变成好品牌。
现在有了龙商大会和“Hei Talk”,大家交流的机会多了,思路也打开了。比如我们聊到龙江小吃,就想能不能学沙县小吃——先把锅包肉、粘豆包这些特色做标准化,再搞加盟模式,既能让全国人吃到龙江味道,还能顺便卖龙江的粮食、酱料,甚至和北大仓的酒一起推广。冷友斌代表的 “实业升级” 和韩璧丞代表的 “科技突破”,就像龙商的两只翅膀,一只守住黑土地的根基,一只飞向更广阔的市场。
其实龙江从不缺好资源、好品牌,缺的是“走出去” 的勇气和方法。现在看着飞鹤、强脑科技这些品牌一步步走向全国,看着越来越多龙商愿意回来交流、助力家乡发展,就知道龙江品牌的突围路只会越走越宽。毕竟这片黑土地孕育的,不只是优质的粮食和产品,还有敢闯敢拼的龙商人——未来,肯定会有更多 “龙江骄傲”,变成 “中国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