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振华:针对PPI上涨,请把握好这三点!

2021/06/24


近期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都面临通胀压力,我国CPI虽然依然运行在“1”区间,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动PPI出现大幅上扬,6月份同比涨幅已经达到9%,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又一高点。可以说,通胀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于此轮PPI的上涨,我认为需要重点关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推动PPI走高的经济原因;二是PPI的走高是否会导致CPI的上扬;三是大国博弈对我国PPI的可能影响。其中,第三个问题是最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和警惕的,应坚持底线思维,做好相关的应对预案。


(一) 从供求关系来看,本轮PPI上涨或是阶段性的,但年内仍会维持较高水平


金融危机前至今,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曾经出现多轮上涨,分别是2007-2008年、2010-2011年、2016-2017年,不少的分析都将几轮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原因归结为“中国因素”,认为是中国经济相对强劲的经济增长推高了大宗商品价格。对此,我曾经有过困惑,铁矿石、原油、煤炭等大宗商品,在全球范围内来看并非纯粹的卖方市场,在其生产国甚至是过剩的物资,为何在其他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仅仅因为“中国因素”就会出现大宗商品价格“相约上涨”的局面?后来经过反复请教专家,我明白了,影响大宗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并不仅仅是总交易量的多少,在市场已经处于均衡状态的情况下,增加1%的需求甚至可能导致10%的价格上扬,当然反过来,1%的需求的减少也有可能导致10%的价格的下滑。


从当前情况来看,由于疫情的影响,大宗商品的供给恢复的速度未能跟上需求恢复的速度,导致大宗商品价格走高,但中国的产能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中国因素”对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推动或有限,全球其他国家的需求修复也需要时间,因此从供求关系的角度来看,总的判断就是,本轮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是阶段性的,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但年内PPI整体依然会处于较高水平。


(二) PPI上涨或难以向终端消费传导,我国CPI并没有大幅上扬的基础


有观点认为,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加大,将必然向最终消费端传导,从而带动CPI的上升。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并不大。一方面,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使得我国积累了巨量产能,整体是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新冠疫情后我国快速复工复产,而消费的修复相对较为缓慢,库存回补较快,供过于求的状况依然存在,厂商尤其是中下游产商之间竞争激烈,很难将成本向终端消费者转嫁。另一方面,虽然应对疫情冲击背景下2020年我国货币供给有所放量,但金融危机以来,传统货币理论所认为的“更多的货币追逐同样多的商品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的理论已经不再奏效,更多的货币投放往往推升的是资产价格,但并未带来传统意义上的通货膨胀,这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现象,在中国也不例外。此外,我国应对疫情的政策相对克制,且随着经济的修复逐步向常态化回归,实行的是“有限的量化宽松”。综合以上几点,我认为我国CPI并没有大幅上涨的基础。


(三) 坚持底线思维,警惕大国博弈极端情况下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供给短缺


虽然从供求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对CPI的传导也有限,但也绝不能掉以轻心,需要从应对大国博弈的战略角度来看待大宗商品的供给短缺和价格上涨。


在当前大国博弈的背景下,美国势必会纠集其盟友从多个领域遏制中国崛起。对于铁矿石、原油、大豆等我国对外依赖度较高的原材料,美国及其盟国有可能将其当做“新冷战”的手段,控制对我国的供给,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就不仅仅是价格的问题,而是卖不卖给我国的问题,尽管这些商品在全球整体过剩,但对我国来说是短缺的。这种情况其实在其他领域已经发生了,美国在高端芯片领域对我国企业进行断供就是一个例子。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需要从政治学的角度去分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PPI何时结束上扬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常规的情况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但如果纳入国际政治的考量因素,就有可能是未来的一种常态。因此,我们要做好应对这种极端情况的底线思维,厉行资源节约,避免浪费。





关闭